黑陶匠人,匠心守护文化遗存
【资料图】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韩春光 通讯员 韩田田 李治齐
“家家木轮转,户户冒青烟”,曾是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的真实写照。兴于唐朝的黑陶制作技艺一直在这里流传,老窑工们依山建窑,窑火一度兴旺。
如今,岁月流转,随着更为轻便的金属、塑料制品进入市场,盆窑黑陶失去了往日的辉煌。然而近些年来,年轻一代黑陶匠人不断改进制陶工艺,重新让这一指尖上的艺术得以传承、发扬。
“我现在做的这个,是一个异形缸,它的造型比较复杂,必须用手工来制作……”
这位正在为客户赶制订单的黑陶匠人叫王亮亮,42岁的他从小就对黑陶情有独钟。如今,他经营的蕴典陶坊已经形成占地2000平方米、用工20余人,年产值数百万元的生产规模。
但是,在2001年,由于黑陶市场行情不好,为了生计,很多盆窑村的老匠人舍弃黑陶,外出打工。当时20岁的王亮亮也萌生了出去见世面、寻求黑陶新出路的想法。
“当初,我一个人南下深圳打工,主要想博采众长,我找的工作都是与黑陶息息相关的。在深圳干了几年,我感觉盆窑黑陶依然大有可为,所以就毅然决定返乡继续做黑陶。”王亮亮回忆说。
王亮亮回家后,便着手改进黑陶生产工艺,引进了打泥机、练泥机,将劳动力从传统练泥工序中解放出来,并在窑里加装温度表,以便烧窑的时候能够更精准地控制温度。随着制作工艺的升级,做黑陶变得不再费力,年轻人也愿意干了,王亮亮的黑陶生产线开始逐步成型批量生产。
“黑如漆、明如镜、硬如瓷、声如磬”的盆窑黑陶,再次走进市场,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盆窑黑陶展露新颜。
看准了鱼盆市场的王亮亮,潜心研究黑陶鱼盆制作技艺,并于2009年参加第七届深圳文博会,一举拿下12万元的鱼盆订单。消息传出,盆窑村沸腾了,看到黑陶广阔前景的匠人们重拾老手艺,陶窑再次热闹起来。
随着黑陶再次被市场认可,订单逐渐增加,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。“订单来了,可我们的产量跟不上,于是我就引进规模化生产工艺,产量问题终于解决了。可是产量大了,人照顾不过来,又出现了一个坏坯的情况。我又开始不断去外面学习,不断改进生产工艺。现在我这里不仅能实现单刀压坯成形,还可以全自动滚压成形,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保证。”王亮亮欣慰地说。
始于初见,终于热爱。王亮亮对黑陶的情感印刻在骨子里,流淌在血脉中。作为年轻一代的黑陶传承人,他有着自己的想法:“下一步,我打算引进更加先进的注浆工艺、高压注浆,努力实现生产线自动化,增加小件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制作,扩大生产品类规模,争取打造一个集研学、参观、旅游为一体的黑陶文化产业园。”
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、关键在干。有了王亮亮等一批技艺能人的归乡,带动资金、技术、人力等生产要素的重组。如今,山王庄镇盆窑村已经有200余人从事黑陶制作,黑陶产品涵盖鱼盆、花器、茶器、香器、生活用器、工艺品等。不仅在北京、武汉、西安等城市热销,还远销韩国、缅甸等国家,年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上一篇 : 跨越苏河湾13座桥,感受城市的变迁与文化融合 全球报资讯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